134-1119-1149020-85511713
在新時代背景下,高校黨史教育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、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。然而,傳統的圖文展板、靜態講解等展覽形式,已難以滿足青年學子對知識獲取的多元化需求。如何通過展廳設計的創新,將黨史教育轉化為青年愿意主動參與、樂于沉浸的體驗?高校黨史教育展廳正以“科技+文化+情感”的融合路徑,探索一條激發學習熱情的新范式。
一、沉浸式體驗:讓歷史“活”起來
青年學子習慣于動態化、場景化的學習方式。高校黨史教育展廳通過構建沉浸式空間,打破“單向灌輸”的局限,讓歷史從“書本上”走向“現實中”。
場景還原與感官調動:通過虛擬現實(VR)、增強現實(AR)、全息投影等技術,復原重要歷史事件的場景。例如,學生可以“走進”井岡山會師現場,感受革命火種的燎原之勢;或通過AR眼鏡,與虛擬的革命先烈“對話”,聆聽他們的理想與抉擇。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,使抽象的歷史敘事轉化為可感知的情感共鳴。
動態敘事與情感代入:展廳設計采用“故事化”動線,通過燈光、音效、氣味等多感官聯動,營造歷史氛圍。例如,在展現長征歷程的展區,地面模擬崎嶇山路,風聲與腳步聲交織,配合低沉的背景音樂,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雪山草地的艱難跋涉中。這種設計不僅增強代入感,更激發青年對歷史人物精神世界的共情。
二、互動參與:從“旁觀者”到“主角”
青年群體熱衷于互動性、參與感強的學習模式。高校黨史教育展廳通過設計互動環節,將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探索者。
游戲化學習與任務挑戰:引入“劇本殺”“紅色解密”等游戲機制,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完成特定任務。例如,在模擬中共一大召開的展區,學生需分組討論并解決歷史難題,最終以“決議”形式呈現成果;或通過AR沙盤,協作完成“建立革命根據地”的戰略規劃。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,讓學習過程充滿挑戰與成就感。
數字技術賦能個性化體驗:借助智能導覽系統、AI虛擬助手等工具,學生可根據興趣選擇學習路徑。例如,掃描展品觸發動態講解,或通過手勢識別與歷史人物互動。展廳還可設置“知識闖關”環節,學生通過答題積累積分,兌換紀念品,從而激發持續學習的動力。
三、科技融合:讓歷史與未來對話
高校作為科技與人文交匯的高地,可充分發揮技術優勢,推動黨史教育與前沿科技深度融合。
AI賦能歷史講述: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虛擬人物,如“AI版毛澤東”或“數字版雷鋒”,以第一視角講述歷史故事。學生通過語音交互提問,獲取個性化的學習反饋。例如,詢問“湘江戰役中紅軍如何突破包圍”,AI將結合歷史資料與學生認知水平,提供生動解答。
元宇宙與線上延伸:打造“云端黨史館”,通過5G技術實現線下展廳與虛擬空間的無縫銜接。學生可佩戴VR設備,在元宇宙中“參觀”延安窯洞、西柏坡舊址,甚至參與虛擬歷史會議。這種線上線下聯動的模式,打破時空限制,讓黨史學習成為隨時隨地的終身課題。
四、情感共鳴:以文化溫度凝聚精神力量
黨史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,更是價值觀的塑造。展廳設計需注重情感聯結,讓青年在潛移默化中認同紅色精神。
地域文化與紅色記憶結合:融入高校所在地的歷史元素,如革命遺址復刻、地方英雄事跡展示等,增強學生的文化歸屬感。例如,某高校展廳以本地抗戰故事為主線,通過實物展品與影像資料,展現家鄉兒女的英勇抗爭,激發青年“知史愛鄉、知史愛國”的情懷。
青年視角重構敘事邏輯:以“青春與信仰”“奮斗與擔當”為主題,突出青年在黨史中的關鍵作用。例如,展示百年前青年學生投身革命的壯舉,或當代青年在脫貧攻堅、科技創新中的貢獻。通過“同齡人”的視角,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,讓青年感受到“歷史并非遙遠,而是與我同行”。
高校黨史教育展廳的創新設計,本質是一場關于“如何講好中國故事”的實踐探索。通過沉浸式體驗、互動參與、科技融合與情感共鳴的多維路徑,展廳不僅成為歷史的“容器”,更成為青年精神成長的“土壤”。當青年學子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空間中觸摸歷史、對話先烈時,紅色基因便悄然融入血脈,轉化為新時代奮斗者的行動力量。
全國服務熱線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
【本文標簽】 黨史教育展廳 黨史教育展廳設計 高校黨史教育展廳設計
【責任編輯】小橋